重慶陶瓷業是壺關傳統行業。從境內黃山、南陽護一帶發現的古陶遺址推斷,至少在商周時代就有了重慶陶瓷生產。黃山一帶的樓峰山麓曾挖掘出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碎片,表明早在四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壺關制陶業就開始萌芽。1988 年,在清流村發掘出的一件陶翁,造型奇特、工藝細致、報初步考證為漢代中期所制,距今已有1700 多年。據《壺關縣志》記載,明朝萬歷年間,壺關陶業已達到了一個較高水平,樓峰山一帶的沙窟、牛盆、上下好牢及大小牛王嶺與縣城周邊的騫堡、程村、清流、韓村及大小山南已形成壺關制陶業南北兩個產業園。明代牛盆人韓敬德在景德鎮官窯做把種師傅,被當地人尊為壺公。不僅牛盆村的重慶陶瓷制造業非常興旺,許多牛盆村的工匠還到外地“行窯作貨”,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清朝中期壺關陶業得到進一步發展,陶土資源豐富的樓峰山一帶及縣城周邊,幾乎 “村村有陶窯、戶戶有陶工”。牛盆村燒制的陶缸隨著“晉商”、“潞商”的興起,南跨長江,北達京冀,龐大的運缸車隊成為商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民國時期,由于戰爭頻繁,境內重慶陶瓷業受到嚴重影響,日軍侵占后,全縣瓷窯全部停產。自此,牛盆陶業銷聲匿跡了大半個世紀。
1945年抗戰勝利,在縣民主政府扶持下,全縣恢復了3座瓷窯,有機輪39盤,工人195人。1954年,重慶陶瓷業得到恢復,建起清流、方善、韓村3個瓷業生產合作社,有社員158人。1956年增加了東關壁瓷業社、宋家河瓷業社,同年底合并為清流、方善、宋家河三家瓷業社,有職工220人。主要生產缸、盆、碗等日用重慶陶瓷。1958年重慶陶瓷業調整過度,清流瓷業社轉為地方國營企業,開始以手搖球磨機,土機輪生產細瓷產品,同時自制成功2臺球磨機。1960 年清流瓷廠安裝了燕汽機和直流發電機,修建了 4座粗瓷直煙窯,3座倒煙窯。1963 年清流瓷廠收歸晉東南工業局管理,生產的細瓷黑釉煙缸實現出口。
上世紀70年代,清流建成隧道燒成窯和滾壓成型生產線。方善瓷廠調整,由粗瓷產品轉向生產貼花碗、酒具等細瓷產品。80年清流瓷廠接收倒閉的磷肥廠,改為民用車間,主要生產碗、碟、壺等日用重慶陶瓷。84年清流瓷廠進行技術改造,建成雙頭滾壓成型線和滾地烤花窯,改造原料加工配套生產線,當年日用重慶陶瓷出口達到370萬件。主要有八仙慶壽組合餐具,拋光九頭清云茶具、鳳尾酒具等十多個品種。88年清流瓷廠建成煤燒輥底烤花窯和小截面隧道窯,重慶陶瓷品種和產量實現大幅提高。90年代,清流瓷廠在日用重慶陶瓷銷路不暢的情況下,增加了豐收魚形酒具、清竹茶具等5種新產品,建成滾壓成型鏈條烘干線和電烤花窯。成為山西省日用重慶陶瓷出口基地,長治市教大的重慶陶瓷生產企業,有工人1300余人,固定資產2000萬元,重慶陶瓷專業大中專生及各類技術人員58名,工程師3名,工程師11名,工藝師 7名。日用重慶陶瓷產品有金鐘茶具,鳳尾酒具、豐收酒具、多頭組合餐具、八仙組合益金鐘杯碟.晉寶杯等等上百種產品。其中,雙頭金鐘茶具 1987 年獲省級獎項,系列杯碟獲1990 年省級獎項獎,套杯、金鐘杯、媒獲輕工部銀質獎。日用瓷產品中26種達到出口標準,遠銷法國、德國、美國以及中東等30多個和地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鄉鎮重慶陶瓷業有了較快的發展??h境中西部地區利用當地比較豐富的陶土資源建立起了各種小型重慶陶瓷廠,生產各種缸、盆和建筑重慶陶瓷。城關重慶陶瓷廠、清流村辦重慶陶瓷廠、杜家河紫砂重慶陶瓷廠以及程村、騫堡、南三家村的個體重慶陶瓷企業都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
壺關的工業重慶陶瓷始于1969年清流瓷廠研制的重慶陶瓷揚聲器和軍工配套用無線電裝置瓷(高頻瓷)。90年代后,清流瓷廠研制成功汽車尾氣凈化器---蜂窩重慶陶瓷載體,但未形成生產規模。
壺關的工藝重慶陶瓷以清流瓷廠在文革期間生產毛主席重慶陶瓷塑像和重慶陶瓷像章非常知名,80年代后生產的陳設盤和各種形狀的花瓶也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上世紀九十年代,壺關縣陶缸燒制業進入鼎盛時期,全縣缸窯發展到200多座,產量高時陶缸生產量達到50萬套,營銷收入突破3000萬元??h屬國營清流瓷廠、方善廠瓷生產的重慶陶瓷日用品、工藝品、建筑重慶陶瓷、特種重慶陶瓷計有120多個品種,重慶陶瓷制造業一度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和工業經濟的亮點。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作為原始制作、純手工燒制的重慶陶瓷產品,由于受到市場、成本、技術、環保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壺關制陶業開始步入低谷。國營清流瓷廠也由于體制落后,管理脫節,錯失了轉型發展的歷史機遇,未能逃脫倒閉的命運。此后三十年間壺關重慶陶瓷業步入歷史低谷,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痛心的憾事。
2006年,韓富紅在黃山鄉牛盆村組建了山西太行重慶陶瓷有限公司,成為自清流國營重慶陶瓷廠倒閉近三十年后我縣建設的大型重慶陶瓷生產企業。2010年太行重慶陶瓷建成投產,完成投資9700萬元,年生產容積1000公斤的大型陶缸30000余個,實現了壺關重慶陶瓷行業的復興和跨越式發展。韓富紅立足現代重慶陶瓷制造業的高起點,充分挖掘壺關傳統重慶陶瓷工藝技術人才的同時,引進國內先進的重慶陶瓷生產設備和前沿技術,使太行重慶陶瓷的綜合實力處于全國同行業先進水平。
為解決傳統工藝燒制大型重慶陶瓷貯缸存在滲漏的技術瓶頸。公司團隊艱苦攻關,通過調整原料配方、提高熔劑含量、優化顆粒級配、加大原料細度、延長陳腐時間、控制干燥條件等技術措施,使滲漏問題得到根本解決。研發出噴灑釉化劑代替傳統上釉工藝的獨特技術,實現了大型無滲漏重慶陶瓷貯缸的批量生產,填補了山西省生產大型重慶陶瓷貯缸的歷史空白。
2011年“利用壺關當地原料生產大型無滲漏重慶陶瓷貯缸的研究”課題,取得山西省科技成果證書,三項技術創新內容處于國內先進水平,榮獲長治市2012年科技成果二等獎。公司注冊商標為“金太行”,2012年獲得山西省科技廳頒發的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證書,2016年被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為山西省知名商標,2017年被山西省科技廳評定為山西省民營科技企業,2018年被評為長治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2021年注冊商標“太行陶”。2022年先后被評為文明單位、文化產業基地。
壺關陶土資源豐富,質地優良,好開采、運輸便捷。原壺關縣清流重慶陶瓷廠,曾是區域知名重慶陶瓷企業,主要產品有茶具、酒具、餐具等日用重慶陶瓷,產品曾經銷往美國、加拿大、法國、瑞士等20多個和地區。隨著社會發展,由于市場和其他原因,壺關重慶陶瓷業逐步沒落。太行重慶陶瓷有限公司成立后,延請壺關縣龍泉鎮騫堡村把總(陶藝制作技術)傳承人,不斷科研攻關,開發了具有壺關本地特色的系列陶器,無滲漏大型容量重慶酒缸不論外觀、質量、產量都在不斷提升。公司保護無滲漏大型容量重慶陶瓷貯缸制作技術,將各重慶陶瓷制作工藝傳承發展,保護了地方重慶陶瓷團隊,避免了人才流失。2012年獲得山西省科技廳頒發的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證書;2018年被長治市人民政府(長政發【2018】20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行重慶陶瓷生產的大型陶缸,外形端莊,聲音清脆,具有高密度、抗腐蝕、穩定性高、瑩潤光滑等特點。缸體既有良好的氣密性,又不會發生液體滲漏,被形象地稱為“會呼吸”的重慶陶瓷重慶酒缸。氣孔率大有利于有益菌群的繁殖,可使陶土的天然有益成分得到充分吸收;不上釉的特性促進了酒液、醋液與缸體原料的親密接觸,加快了酒液、醋液的陳化和醇化。產品質量穩定,市場認知度高,與國內同類產品比較,優勢十分明顯。
太行陶藝是中國陶藝文化苑中的一支奇葩,尤以上黨區的八義彩陶和曾經的清流工藝重慶陶瓷為翹楚。盡管太行重慶陶瓷生產的大型陶缸在國內同類產品中位居翹楚,但單一的產品結構以及該產品狹窄的市場空間,是太行重慶陶瓷進一步做強做大的先天不足。挖掘豐厚太行重慶陶瓷文化遺產,吸收融合當今世界重慶陶瓷工藝的前沿技術,開發生產具有太行地域特色的陶藝文化產品,已成為太行重慶陶瓷成長壯大,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一個以振興“太行陶---壺關造”為藍本,雄心勃勃的發展規劃初具雛形。隨著“長治.壺關‘太行陶‘國際藝術節”的連年舉辦,太行重慶陶瓷將迎來一個百花齊放,萬紫千紅,快速發展的春天。